《冰雪融水水質渾濁的成因詳細分析及其高效凈化處理方法推薦》全文共1363個字,預計閱讀時長5分鐘。主要講述:我國西北內陸地區一些內陸河,尤其是新疆、青藏高原、青海地區的內河,主要靠天山、昆侖山、祁連山等山地冰川融水補給,作為一種自然的、純凈的水源,來自高海拔的雪山,沒有受到人類活動的污染,富含...
我國西北內陸地區一些內陸河,尤其是新疆、青藏高原、青海地區的內河,主要靠天山、昆侖山、祁連山等山地冰川融水補給,作為一種自然的、純凈的水源,來自高海拔的雪山,沒有受到人類活動的污染,富含礦物質和微量元素,對人體的生長發育和身體健康都具有重要作用,對居民用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冰雪融水水質出現渾濁,可能是由多種原因引起。
河水水質變化規律性
冰雪融水型河流水質變化呈現出一定的規律性;在3~5月春期,低山的節性融雪及河水融化補給,隨著雪融化,將低山帶風化、風積物帶入河流,這一時期含沙量常較大,但因徑流量較小,河道輸沙量不大;到了6~8月夏汛期,由于氣溫不斷升高及高山雪開始消融,加之山區降水也主要集中在這一時期,所以高山冰川融水及融雪水集中下泄形成夏汛,高山帶松散物質大量沖入河道,河流含沙量增大,如遇到融雪暴雨混合洪水時,暴雨又將中低山堆積物大量沖入河道,使含沙量劇增,水流攜沙能力大,使這一時期的輸沙量占全年的80%以上。
到了9~11月秋季退水期,由于氣溫降低,冰川消融逐漸停止,山區降水向固態轉,徑流主要靠河槽退水及兩岸地下水補給,徑流量逐月遞減,一般河水清澈,輸沙量很小。12月到次年2月枯水期,地面凍結,地表徑流補給停止,河道結冰,徑流主要由地下水來補給,河道輸沙量接近于零。
水中泥沙等懸浮物
這些懸浮物可以是泥沙、泥土、藻類或其他微小顆粒物質。泥沙是導致河水混濁的常見原因之一,它是一種顆粒較細的沉積物,主要由石頭、土壤和其他碎屑組成,當水流流經地面時,會帶走地表的泥沙,使水變得混濁,在河流中,泥沙隨著水流移動,當水流流經地面時,會帶走地表的泥沙,使水變得混濁。
泥沙對河水混濁的影響因素包括泥沙的來源、含量、粒徑和形狀等,泥沙的含量越高,水就會變得越混濁,泥沙的粒徑越小,水就會變得越混濁。
另外,水中的有機物質也可能導致水質渾濁,這些有機物質可以來自植物殘渣、腐敗物質或其他污染源。
冰雪融水水質渾濁可能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處理水質時需要綜合考慮并采取適當的方法。
冰雪融水水質處理中,去除泥沙、懸浮物等是重要的步驟之一,常用的方法包括沉淀、過濾等。
在處理過程開始時,混凝劑通常會被投加到水中,混凝劑可以是無機物質,如鋁鹽或鐵鹽,其作用是將水中的懸浮物和有機物質聚集成較大的顆粒,以便后續沉淀。
在混凝劑投加后,水會經過攪拌或攪動,使混凝劑與懸浮物和有機物質發生反應結合形成絮凝物,這些絮凝物比原來的顆粒更大且更重。經過混凝后的水會進入沉淀池,質量大,比較重的絮凝物會逐漸下沉到池底,上層水會變得相對清澈,從沉淀池或沉淀槽的上層取出清澈的水,供后續過濾處理。
過濾以石英砂等有空隙的粒狀濾料層通過黏附作用截留水中懸浮顆粒,從而進一步除去混凝沉淀后的水中細小懸浮雜質、有機物、細菌、病毒等,使水更加澄清,出水濁度符合飲用水衛生標準要求≤1NTU的指標。
水經過濾后,濁度進一步降低,殘留細菌、病毒等失去渾濁物保護或依附,通過投加含氯消毒劑產生次氯酸,利用其強氧化性,破壞病原微生物的酶和遺傳系統,達到消毒的效果,保證飲用達到飲用水細菌學指標的作用,同時使供水管末梢保持一定余氯量,控制細菌繁殖且預防污染。
通過以上處理方法,可以解決冰雪融水水質混濁問題,去除水中的大部分泥沙、細菌等,使水變得清澈透明,達到生活用水的標準要求。